摩登3代理1960元璟资本刘毅然:从小米到理想,百亿美金的新物种思考
【主管Q:7884-1982】摩登3平台注册北京时间 2020 年 7 月 30 日,国内造车新势力代表理想汽车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代码“LI”,发行价每股 11.5 美元,募资总额近 15 亿美元,总市值近百亿美元。
元璟资本合伙人参加理想汽车上市仪式
热烈祝贺理想汽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这也是元璟资本今年第二个 IPO 项目。
2016 年至 2017 年,元璟资本连续投资了理想汽车 A 轮和 A+ 轮融资。早前,元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与李想见面到最终决定投资只经历了不到 2 个月的时间,“我们聊起来很痛快,效率也高,双方对产品等的想法很契合”他说。在理想汽车上市之际,刘毅然也撰写了《从小米到理想,百亿美金的新物种思考》一文,分享其投资理想汽车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新物种的见解思考。
元璟合伙人刘毅然(左)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右)
以下为《从小米到理想,百亿美金的新物种思考》全文:
7 月 30 日,理想汽车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按 IPO 定价计算,估值近百亿美金。这是我投资的第三家估值百亿美金级别的公司,前两家分别是小米和美团点评。当回顾这三家公司的投资历程时,我发现三者之间有着某种有趣的关联:小米和理想都可以被称为“新物种”,它们的发展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美团点评则两次投资理想汽车。感慨之余,顺手写一点关于新物种共性的心得体会。
1.风云再起,似曾相识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会发现国内电动车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其实都有一个明确的对标对象。2010 年小米创立的时候,苹果 iPhone 4 风靡全球。2015 年李想创立车和家的时候,特斯拉带动的电动汽车产业也开始风起云涌。
与各自对标对象一样,小米和理想同样选择了垂直整合、软硬一体的方案,并且不约而同采取单点切入、打造爆款的策略,扎扎实实从头做好第一款产品。
不得不说,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创新者在路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这个巧合的背后,也有深刻的产业逻辑。
手机产业的革新,离不开触摸屏、芯片和App生态的软硬件成熟;而对于汽车工业,电池密度的持续提升和ADAS、激光雷达等新技术的成熟,让汽车有了新的动力和感知。但对于这些新生事物,还有很多体验还不成熟,很多功能未被定义。于是,想要率先创造跳跃式的用户体验,必须要将最新的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充分优化,亲自下场做好产品的所有方面。
一家新公司在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情况下,是最有机会做出最优新体验的。也正因此,才能比传统公司取得更大的抢跑优势。
2011 年我们投资小米的时候,很多传统手机厂商选择和互联网大厂合作,以期相互取长补短,BAT 乃至 Facebook 等都有过类似尝试,但这种松散的合作形式效果并不好,结果也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是两种基因之间互相推脱或互不相让。
那个时候我就领悟,一个新物种的出现,必须要把多种基因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软硬件一体的新产品,以及足够差异化的用户体验,这才是一个新物种横空出世该有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日本这样的汽车工业大国未必是互联网大国,他们的车内体验做成什么样子还有待观察。中国是制造业和互联网的双料大国,于是智能电动车在中国发芽也很合情合理。
对于打造一个汽车新物种的这件事,我是看到了当年李想及其团队的决心和优势的。就像雷总在小米初期组建的互联网+硬件基因一样,李想虽出身汽车之家的互联网背景,但他熟识汽车产业,组建的团队也是兼具软件、供应链、科技等相关复合背景,对车型规格、车内体验、充电环境、辅助驾驶等诸多规划非常清楚。
有趣的是,就像小米创业初期雷总一直使用苹果一样,李想在创业初期对自己的特斯拉座驾了如指掌。作为公司的超级产品经理,他既深识中国市场,又认真理解对标。与传统厂商相比,"中国特斯拉”们有太多机会重新定义一个适合本地市场的创新产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互联网基因和效率的团队全力以赴、从零打造产品的专注和韧性,所以当时我们毫不犹豫地投资了车和家。
从 2011 年到 2016 年,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再次吹过。作为投资人我感受到的一切是如此熟悉,真的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新物种,新效率
理想 IPO 前,李想曾坚定的说:“现在的智能汽车就是 2011 年的手机市场,而这个市场会远大过手机”。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动车销量占比在 2020 年只有 5% 左右,而在2011年的时候智能手机渗透率为 15%。可以说,电动汽车还处于更早期阶段。
尽管电动汽车比智能手机相比处于更早期阶段,摩登3代理1960但如果我们把理想 ONE 和小米创业初期的产品相比,还是会发现有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极致的性价比。小米 1 代 1999 元的定价和理想 ONE 30 万出头的定价与各自竞争对手相比,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价格。支撑这个定价逻辑的并不是补贴烧钱,而是一个全新物种的产业效率。
翻开理想的 IPO 招股书,我们可以看到理想二季度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超过两位数,快速接近当年小米的水平。我们都知道,在这样的产品定价情况下,仍然保持健康的产品毛利是很难得的。
虽然这些初创公司的体量还很小,谈不上什么规模优势,但他们把所有投入和资源都集中在同一款产品上,也保证了供应链的效率优化。
接下去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会比较关心的,在初期销售规模不大和毛利水平一般的情况下,公司如何保证财务健康,不大规模烧钱?小米和理想的方法是,充分运用新渠道的力量,在品牌营销上展示了很高的投放效率。同时好产品的口碑效应也逐渐表现出来。
观察小米的业务数字,销售营销费占收入的比例长期保持在 5% 以下(甚至在创业初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理想在 2020 年交出的答案也和小米差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公司最快时间达到1万辆车交付的里程碑。与此同时,理想在第一款车上市后把亏损限制在了可控范围,并且整个亏损的趋势是在逐渐收窄的,现金流也基本转正。同时,区别于传统车企,理想建立了直营销售服务体系,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这和小米一开始避开分销渠道,用电商直达消费者也是异曲同工。有一点不同的是,汽车销售与手机相比,线下体验的依赖要远高于线上,所以理想一开始就积极建设线下门店渠道。
除了供应链的效率优化、营销口碑效率提升之外,新物种对效率的注重还体现在整个公司的成本的运营管理上。
小米创业初期,雷总一直坚持坐经济舱就是个最好的例子。而李想也在最近发的朋友圈里感叹:“经济舱必须买最低折扣的,经济酒店要求两个同性一起住…这么难的行业,必须训练从 18 层地狱往上爬的创业企业,熬出地面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理想整个的创业过程融资额明显低于同业,却在 2020 年上半年产品销量后来居上爬到新势力第二名,这其中苦练内功控制成本效率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招股书上的财务表现是超出了大家对一些新造车势力的预期的。有乐观者认为理想会是新造车企业里第一个看到盈亏平衡路径的公司。在 2019 年董事会上,公司提出这样一个财务预算的时候,有些投资人还是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当时第一辆样车刚刚下线,一切都是未知数。一年之后的这个成绩,的确展现了公司强大的执行力。
经历了魔鬼训练之后,这是一个新物种该有的生命力和效率。
3.智能未来,一切才刚开始
很多人可能忘记,小米的 MI 名字,摩登3登陆线路最初取自“移动互联网”的英文。智能生态服务,是雷总第一天就为小米设计好的未来,也是智能手机故事精彩的部分。而今天在汽车行业,智能浪潮也已经席卷而来,汽车也被视为手机之后下一个智能终端革命。从这个角度说,汽车工业正在面临数十年一遇的大变革,中国的“特斯拉”们也正摩拳擦掌。
我更愿意把这次变革称作智能汽车或者智能电动车,而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因为电气化真的只是个开始,智能才是长远的未来。
这两者的关系是,随着全车电气化的出现,原来燃油汽车的很多复杂的发动传动设备可能被简化,一辆车的制造难度理论上开始降低,简单来说就是,硬件部分的价值占比会逐步下降。与此同时,全车电气化意味着整个车辆控制可以被真正数字化。随着移动互联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车内交互和驾驶体验正在快速改变,软件部分价值的占比正在提高,用户对这些新体验的需求和粘性也在逐渐提高。一辆汽车对用户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与智能手机不同的是,智能汽车还有一个更大的未来——自动驾驶。
在这一点上,李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长期乐观主义者。尽管理想 ONE 已经率先实现了一小部分的辅助驾驶功能,但李想对这个事情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准备: 随着更多理想汽车的上路,机器学习对道路地图、行驶情况的理解会逐渐加深。伴随着自动驾驶关键器件的性能升级和成本降低,智能驾驶体验将会逐渐实现。这一点上,李想推崇特斯拉为代表的“影子模式”,认为机器对人类驾驶员和实际道路地图的学习,是新车厂拥有的独特优势。而造车模式的优点之一就是,卖车赚钱、自主造血,同时学习数据闭环迎来自动驾驶的门票。这一点,和小米当年卖手机赚利润迎来移动互联网门票,几乎异曲同工。
理想汽车已经公开宣布将在 2021-2022 年实现类 L3 级别的根据地图导航的辅助驾驶能力,而在 2023-2024 年实现支持 L4 无人驾驶能力的硬件规格,从而最终在 2025 年拿到自动驾驶的门票。在这个思路上,理想的路线和特斯拉不谋而合。当这一天出现的时候,汽车产业的业务模式和数据价值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理想也有可能完成从产品级到平台级别的跃升。作为理想的早期投资人,我们非常期待。
虽然 IPO 的大门已经打开,但可能真正的潜力还在后面。
4.结束语: 谁是中国特斯拉?
我在文章一开始提到了三家百亿美金 IPO 公司的缘份,上面主要比较了小米和理想,最后值得一提的缘分是王兴和理想。
从推出出行业务到收购摩拜单车,王兴对出行领域一直保持着密切关注和浓厚兴趣。伴随着理想 ONE 的下线,王兴三次出手投资,先是个人领投 C 轮,接着又是公司领投 D 轮和 IPO 认购基石投资,累计投资接近十亿美金。两人作为同龄人和连续创业者,不可谓不惺惺相惜。王兴在最近的社交媒体上也力挺理想,认为造车新势力出现五进三,理想能够排进前三名,并且认为理想的潜力不止千亿美金。
王兴看好理想的背后,其实有一个人们一直比较关注的话题:在这些造车新势力中,究竟谁才是中国的特斯拉?
我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围绕充电形态之争展开,而是要看问题的本质。美国特斯拉的成功本质上是产品创新的成功,是找到了符合美国国情的充电习惯和用户使用体验,并通过垂直整合的手段,以成本效率最优的方式交付产品。
而所谓的中国特斯拉,也一定会是真正高效地解决了中国用户充电和车内体验,并持续保持强大组织能力和高效交付的公司。在符合中国市场特点和中国用户使用习惯这点上,特斯拉本身作为全球品牌,其采取的标品策略很难为中国定制。我们认为中国本土品牌有着强大的优势。而对中国城市环境下的充电基础设施究竟如何发展,我们也有自己的思考。
关于理想的增程式选择,行业里有过很多讨论。我自己亲自经历过公共充电桩排队、自购小区停车位、自建充电桩等各种痛苦,我认为中国城市环境内的充电环境还需要很长时间改进,增程的市场机会窗口会超过大家的预期。5 月份市场数据已经显示,理想的销量 2/3 来自非限牌市场,这本身就预示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另外,资本市场给特斯拉的价值也充分考虑了它在自动驾驶上的未来潜力。所以中国几家公司在自动驾驶这个长期赛道上的投入和布局,也将最终决定长期价值的归属。这将是一个产品技术含量极高的比拼。
回到理想这家公司最初的名字——车和家,也代表了李想的初心。自动驾驶时代来临, “车”和“家”之间的界限会变模糊。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很多线下服务业形态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可能也是王兴压重注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7 月 15 日,理想汽车上市前夕,李想发了一条朋友圈:“谁是中国的特斯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 ”
来,让我们拭目以待。